close
標題:

對戰國的歷史的看法

發問:

對戰國的歷史的看法 對戰國的意見 快!! 請大家help吓忙 plz!!

最佳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七強並立形勢的形成 戰國時期諸侯間相互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國、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後來晉國內部,以知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併,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後,以知伯瑤為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知氏,瓜分了知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田氏代齊前386年)。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越國被楚吞併(前306年,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併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小國尚有周、宋、衞、中山、魯、滕、鄒、費等,後來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儀渠,南面有巴蜀和閩、越。至秦統一,通過列國的兼併戰爭和自發的經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少數民族多與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則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貌,部分如匈奴則與中原成對立姿態。 秦的統一 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納,於前262年出兵伐韓,切斷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繫。韓國欲將上黨郡割給秦國,但是上黨軍民不從,向趙國求救。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聲援上黨。前260年,秦大將王齕奪取上黨,與廉頗軍在長平對峙,雙方僵持達四月之久。秦施以反間計,使趙國以只會紙上談兵的年輕將領趙括代替廉頗。秦國同時秘密調來大將白起。長平之戰以趙軍慘敗,四十五萬降卒被活埋為結局。 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信陵君也於後來率軍於函谷關外大勝秦軍,但這些小敗仗也不足令秦國衰落,秦國最後把六國一一消滅。 前256年,周朝周赧王病逝。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掉位於鞏邑(今河南鞏縣)的東周公,周朝不復存在。 前230年,韓國首先被秦國滅亡。至前221年,秦國陸續滅亡韓、魏、楚、燕、趙、齊,統一中國。 文化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韓非(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在諸子中,我個人比較喜歡墨子,其主張ge非攻,兼愛。實在令人敬佩,他為小國抵擋大國ge俠義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其他解答:

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大混戰,無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同平民,都要面對隨時被殺的困局.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當時大部份人被逼當兵,令民不聊生,死傷無數!如長平之戰,趙國43大軍全被活活埋下土裡.9B623C59CC17F40C
arrow
arrow

    lgzre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