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發問:
唔該,我要D有關戰國初期的歷史,要極詳細的!!!!!!! 更新: 要關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歷史 !!!!!!!
最佳解答:
中國戰國時武將的裝備可以從史書 & 出土文物中得知一二: 武將的裝備質量一般都比普通士兵用的高! 根據西安秦兵馬俑坑中各款將軍俑可大概了解戰國後期至秦統一期間武將的裝備概況: e.g.: 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俑身穿雙重長衣,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即護肩甲),脛部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鹖冠。雙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劍狀,其附近伴出青銅長劍1柄。 http://211.147.225.32/gate/big5/www.bmy.com.cn/view_zhanlan.asp?classid=37 (詳細資料可瀏覽此頁) 戰國時代常用武器: =============== 青銅劍, 青銅鈹, 青銅金鉤, 青銅戟 (戈 & 矛聯合體), 青銅矛, 銅弩機, 銅殳, 銅鏃 等等... 戰國時代防具: =============== 武將會穿鎧甲, 戰馬會裝備馬鎧 a) 鎧甲 - 這是中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 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甲”、“介”、“函”等; 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改稱從“金”的“鎧”,皮質的仍稱“甲”。 b) 馬甲 - 這是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分為保護馬頭及軀幹的兩部分。至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初期髹漆皮馬甲。秦漢以來,騎兵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馬甲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李牧,趙奢,田單,烏獲等人的兵器 中國的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蘇秦、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目錄 [隱藏] 1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2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3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4 相關條目 [編輯]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前403年 - 三家分晉 前386年 - 田氏代齊 前356年 - 商鞅變法 前344年 - 魏惠王稱王,是七雄中第一個稱王的。 前325年 - 秦惠文王稱王 前316年 - 秦滅蜀 前307年 - 趙武靈王採納胡服騎射 前293年 - 伊闕之戰, 秦擊敗魏韓聯軍 前286年 - 齊滅宋, 宋王偃死亡 前260年 - 長平之戰, 秦坑趙降兵四十多萬人 前256年 - 秦滅周 前237年 - 嬴政執政 前230年 - 秦滅韓 前228年 - 秦滅趙 前225年 - 秦滅魏 前223年 - 秦滅楚 前222年 - 秦滅燕 前221年 - 秦滅齊,統一全中國 請參見戰國歷史年表 [編輯]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秦國 楚國 趙國 韓國 魏國 齊國 燕國 越國 宋國 魯國 鄭國 衛國 莒國 鄒國 周國 東周國 西周國 杞國 蔡國 郯國 任國 滕國 薛國 費國 郳國 曾國 邳國 許國 中山國 仇由國 蜀國 巴國 苴國 [編輯]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商鞅 墨子 韓非 莊子 孟子 孫臏 荊軻 屈原 李冰 荀子 張儀 公孫衍 蘇秦 呂不韋 李悝 鄒忌 申不害 吳起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目錄 [隱藏] 1 戰國歷史 1.1 應仁之亂,戰國豋場 1.2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1.3 以下剋上,將軍被弒 1.4 霸王崛起,幕府滅亡 1.5 安土桃山,二攻朝鮮 1.6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7 總結 2 戰國經濟與社會 3 戰國文化與學術思想 4 對外關係 5 參考書籍 6 參見 7 外部連結 [編輯]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其他解答:
商君,姓公孫名鞅,衛之諸庶孽子。又名衛鞅,及後受獲於、商之封地,始稱商鞅,亦稱之以商君。其人自少喜好刑名之學,學吳起於楚之變法,亦深究早期李悝在魏推行的變法,深閱《法經》。為中庶子,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商鞅才能,病重時向魏惠王薦商鞅,言其「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四而聽之」,魏王默而不語,公叔痤知其不欲用商君,乃屏退左右,勸之不用商鞅,必殺之,無令出境。魏王許諾。公叔痤召商君,言此事,促其急去。商鞅不去,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手!」後公叔死,魏王不用商君,亦不殺,即閑置之。 聞秦孝公初年登位欲強國,修繆公之業。下令求賢,商鞅乃入秦,攜同李悝的《法經》,藉孝公寵臣景監的聯絡三見孝公。初,孝公質商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不聽。孝公向景監發怒,言商君不中用。景監言此與商君,商君應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後五日孝公復見鞅,然而未中旨,景監受孝公責備,亦傳此與商君,商君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再見孝公,孝公雖未用之,然而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商君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於是第四次見孝公,與之詳談良久,公不自知膝已前於席,數日不厭。商鞅亦自評「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衛鞅,欲在秦實行變法,但恐遭天下非議。於是退朝後與三大夫共議.有商鞅、甘龍與杜摯。商鞅力主變法,甘龍與杜摯卻主張復古;商鞅以「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譏笑甘龍等人「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甘龍、杜摯等人則以「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便利因民,而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結果商鞅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許諾變法,任商鞅厲行新政。 秦孝公三年,商鞅實行第一次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規定以軍功作為等級的根據,取消沒有軍功的貴族的特權。獎勵耕織,抑制工商業,打擊游民,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監管,設伍什之長。獎勵告奸,禁止私鬥,以軍功為勇。六年,商鞅始為左庶長,掌握秦國軍政實權。 初,商鞅制法,法已具,恐民不信。於是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移之於北門,能徒者賞十金。民怪,不敢從,於是再加賞金,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敢試,徙之,卒予五十金,以明商君佈法絕不欺假,於是變法遂行。 八年,秦佔魏少梁。十年,商鞅升為大良造,地位相當於相國兼將軍。商鞅率軍攻魏國安邑,魏軍降。十一年,佔領魏國固陽。此時韓國以申不害為相。 十二年,商鞅二度變法。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廢封建,置郡縣,分秦為四十一縣,各縣設令丞等官,管全縣政事,所有言負,均由國君任免。遷都,把國都從雍遷到咸陽。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統一度量行。十四年,秦國初設賦稅制度,推行定期,定額、按人口征收的軍賦;規定一家有二個成年兒子,必須分財分居,否則加倍征稅,以促進生產,提高勞動力。 法令布之於官府,秦民赴國都以言新法不便者,數以千計。此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刑太子,然而太子為君嗣,不可刑,結果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人皆行令,不敢遺。 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人民勇於公戰而快於私鬥,鄉邑大治。初時有秦民言新政不便,後又讚譽其效者。商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於是盡遷之於邊城,以後,再無民敢議令。 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之割鼻之刑。 於是秦國人民烙守新法,秦國在短短十多年間富強起來,十九年,周天子致胙於秦公,諸侯皆賀。至此孝公以「公」稱之,不為「侯」。明年,齊國於馬陵打敗魏軍,孫臏虜魏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又明年,商鞅欲攻魏,說孝公以魏為秦心腹之患,言其獨享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欲孝公藉魏上年大破於齊,伐魏,以東出中原,成帝業。秦孝公以為可行,使商君為將伐魏。 秦侵魏,於是魏國遣公子卬將軍抗之。商鞅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公子卬信以為真,與商鞅會盟而飲。商鞅卻伏兵以襲虜公子卬,同時突襲其軍隊,盡破之。魏惠王連連敗於齊秦,國內府庫空虛,不敢戰,及割西河之地與秦,求和。魏乃去安邑而徙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破魏還秦,孝公封之於、商十五邑,故商鞅號為商君。 此刻商君之權勢已為全國之首,孝公多少亦要顧及商君,而商君之法刻薄寡恩,宗室貴族多怨。趙良見商君,商君欲收之為客,趙良婉拒,言若商君「不非武王(指先王聖賢),則僕清終日正言而無誅。」商君應之:「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葯也。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於是趙良比之於秦繆公書世之賢臣,五羖大夫百里傒。說百里傒雖為楚之鄙人,然繆公舉之於牛口之下,授之以國政;商君則因寵人景監以見孝公,非以名得其位。百里傒相秦施德諸侯,人戎來服,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商君則不以百姓為事,殘傷民以駿刑,積怨畜禍,大舉出軍,外怒內怨,非所以為壽。於是,趙良勸說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尚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岩穴之少,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不從。 五個月後,孝公卒,登基二十四年。惠文王太子駟即位。秦國怨商君者多,太子虔等告商君欲反秦,發吏捕之。商君逃亡,至關下,欲借宿,舍人不知其為商君,曰:「商君之法,收留客人而無驗其身,坐牢。」商君謂然而嘆:「嗟夫!為法之蔽一至此哉!」於是去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帥,言必歸商君於秦.。商君被逼復入秦,往商邑,發邑師以擊鄭國。結果寡不敵眾,死於澠池。 後秦惠王車裂商君於彤,曰:「莫如商君反者!」斬草除根,滅商君之家。|||||我嘗試以年表形式講述自孔子出生至商鞅變法(即春秋後期至戰國中期的歷史) 公元前 事件 551 孔子出生 546 宋國大夫向戍召開第二次弘兵之盟,晉楚兩大強國與其他十多國參加。 541 第三次弘兵之盟在鄭國舉行。 522 楚平王殺害伍子胥父親伍奢及兄長伍尚,伍子胥後來逃亡至吳國。 515 吳國公子光發動政變,派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後自立為吳王,是為吳王闔閭。 506 吳王闔閭、孫武及伍子胥領兵攻楚,攻陷楚都郢,伍子胥將楚平王開棺鞭屍 505 楚臣申包胥哭秦庭,秦哀公派兵援楚,吳軍撤離郢都。 501 孔子被魯定公任為中都宰 498 孔子弟子子路在魯國發動『墮三都』運動。 497 吳越欈李之戰,吳軍大敗,吳王闔閭受傷已死。 496 孔子離開魯國,開始十多年周遊列國。 494 吳王夫差伐越,敗越軍於夫椒,圍越王勾踐於會稽山,勾踐向夫差稱降,與范蠡入吳為奴隸。 491 夫差釋放勾踐返越國。 490 晉國國內公族內閧,智、韓、趙、魏四公族滅范及中行兩族。 487 吳國北伐大敗魯國,盟於泗水之上。 484 孔子結束周遊列國,返回魯國。 吳國大敗齊國;吳王夫差迫伍子胥自殺。 482 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諸侯,稱霸中原,越國乘機進攻吳國國都姑蘇,殺太子友,焚毀姑蘇台。 481 孔子完成修訂《春秋》 479 孔子病故。 473 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468 勾踐將越國國都遷至山東瑯琊,越國霸業至鼎峰 464 勾踐死,越國開始衰落。 455 晉國智族首領智瑤聯同韓魏兩族軍隊圍攻趙族都城晉陽。 453 趙族首領趙無卹成功說服韓魏兩族倒戈,韓趙魏三族攻滅智族,殺智瑤。 443 楚滅蔡,楚國勢力東擴至淮河中游。 403 周威烈王升格韓趙魏三國為侯。三家盡瓜分晉國土地,晉國只餘新絳及曲沃兩城。 391 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 386 周室正式升格田和為齊國國君,姜齊滅亡。 403--371 魏國魏文侯、魏武侯當政,國力冠於七國。 387 魏名將吳起入楚,楚悼王任命他為相,改革楚國。 381 吳起在楚國改革觸怒楚國權貴,結果楚悼王死後被楚國貴族殺害。 376 韓趙魏三國瓜分新絳及曲沃,貶晉君為平民,晉國滅亡。 375 韓滅鄭,並將國都遷往鄭故都新鄭。 359 秦孝公任商鞅為相,商鞅變法開始。 354 齊國圍魏救趙,敗魏師於桂陵。 352 商鞅親領秦軍攻魏,大敗魏軍,陷魏故都安邑 341 齊軍由孫濱領軍再敗魏軍於馬陵,殺魏帥龐涓。 340 商鞅再次親率秦軍攻魏,結果大敗魏軍,俘魏帥公子邛,盡取魏國河西之地。魏在齊秦夾擊下國勢轉衰。|||||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實力最強,有四分下天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小一些的國家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目錄 [隐藏] 1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2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3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4 相關條目 [編輯]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前403年 - 三家分晉 前386年 - 田氏代齊 前376年 - 晉靜公被廢,晉國滅亡 前356年 - 商鞅變法 前344年 - 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是七雄中第一個稱王的。 前341年 - 齊國大敗魏於馬陵 前333年 - 楚國滅越國 前325年 - 秦惠文王稱王 前316年 - 秦滅蜀巴國 前307年 - 趙武靈王採納胡服騎射 前296年 - 趙武靈王滅中山國 前293年 - 伊闕之戰, 秦擊敗魏韓聯軍 前286年 - 齊滅宋, 宋王偃死亡 前284年 - 樂毅率五國聯軍佔領齊國,殺齊湣王 前278年 - 秦將白起拔楚都郢,楚都遷陳 前260年 - 長平之戰, 秦坑趙降兵四十多萬人 前256年 - 秦滅東周,佔王畿 前247年 - 魏信陵君率魏、趙、韓、楚、燕聯軍敗秦於河外,攻至函谷關 前237年 - 嬴政執政 前230年 - 秦滅韓 前228年 - 秦滅趙 前226年 - 秦攻燕,燕退守遼東 前225年 - 秦滅魏 前223年 - 秦滅楚 前222年 - 秦滅燕 前221年 - 秦滅齊,統一全中國。 請參見戰國歷史年表 [編輯]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秦國 楚國 趙國 韓國 魏國 齊國 燕國 越國 宋國 魯國 鄭國 衛國 莒國 鄒國 周國 東周國 西周國 杞國 蔡國 郯國 任國 滕國 薛國 費國 郳國 曾國 邳國 許國 中山國 仇由國 蜀國 巴國 苴國 楊國 [編輯]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商鞅 墨子 韓非 莊子 孟子 孫臏 范雎 荊軻 屈原 李冰 荀子 張儀 公孫衍 蘇秦 呂不韋 李悝 鄒忌 申不害 吳起|||||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實力最強,有四分下天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小一些的國家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E2A5F59BAA12C031
- 幫忙解決數學難題 急急急
- 霍英東的生平
- 荔景→愉景新城
- 我想問Motorola既W375拍攝功能有幾多萬像呀-@1@
- 求216和306的H.C.F@1@
- i5-2400 五千蚊以下電腦組裝組合
- 鯨魚每年死於魚網的死亡數目@1@
- 有沒有火車去肇慶@1@
- 腦有邊12對染色體---
- 現今中國作文(300字以上)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有關戰國初期的歷史發問:
唔該,我要D有關戰國初期的歷史,要極詳細的!!!!!!! 更新: 要關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歷史 !!!!!!!
最佳解答:
中國戰國時武將的裝備可以從史書 & 出土文物中得知一二: 武將的裝備質量一般都比普通士兵用的高! 根據西安秦兵馬俑坑中各款將軍俑可大概了解戰國後期至秦統一期間武將的裝備概況: e.g.: 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俑身穿雙重長衣,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即護肩甲),脛部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鹖冠。雙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劍狀,其附近伴出青銅長劍1柄。 http://211.147.225.32/gate/big5/www.bmy.com.cn/view_zhanlan.asp?classid=37 (詳細資料可瀏覽此頁) 戰國時代常用武器: =============== 青銅劍, 青銅鈹, 青銅金鉤, 青銅戟 (戈 & 矛聯合體), 青銅矛, 銅弩機, 銅殳, 銅鏃 等等... 戰國時代防具: =============== 武將會穿鎧甲, 戰馬會裝備馬鎧 a) 鎧甲 - 這是中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 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甲”、“介”、“函”等; 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改稱從“金”的“鎧”,皮質的仍稱“甲”。 b) 馬甲 - 這是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分為保護馬頭及軀幹的兩部分。至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初期髹漆皮馬甲。秦漢以來,騎兵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馬甲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李牧,趙奢,田單,烏獲等人的兵器 中國的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蘇秦、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目錄 [隱藏] 1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2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3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4 相關條目 [編輯]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前403年 - 三家分晉 前386年 - 田氏代齊 前356年 - 商鞅變法 前344年 - 魏惠王稱王,是七雄中第一個稱王的。 前325年 - 秦惠文王稱王 前316年 - 秦滅蜀 前307年 - 趙武靈王採納胡服騎射 前293年 - 伊闕之戰, 秦擊敗魏韓聯軍 前286年 - 齊滅宋, 宋王偃死亡 前260年 - 長平之戰, 秦坑趙降兵四十多萬人 前256年 - 秦滅周 前237年 - 嬴政執政 前230年 - 秦滅韓 前228年 - 秦滅趙 前225年 - 秦滅魏 前223年 - 秦滅楚 前222年 - 秦滅燕 前221年 - 秦滅齊,統一全中國 請參見戰國歷史年表 [編輯]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秦國 楚國 趙國 韓國 魏國 齊國 燕國 越國 宋國 魯國 鄭國 衛國 莒國 鄒國 周國 東周國 西周國 杞國 蔡國 郯國 任國 滕國 薛國 費國 郳國 曾國 邳國 許國 中山國 仇由國 蜀國 巴國 苴國 [編輯]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商鞅 墨子 韓非 莊子 孟子 孫臏 荊軻 屈原 李冰 荀子 張儀 公孫衍 蘇秦 呂不韋 李悝 鄒忌 申不害 吳起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目錄 [隱藏] 1 戰國歷史 1.1 應仁之亂,戰國豋場 1.2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1.3 以下剋上,將軍被弒 1.4 霸王崛起,幕府滅亡 1.5 安土桃山,二攻朝鮮 1.6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7 總結 2 戰國經濟與社會 3 戰國文化與學術思想 4 對外關係 5 參考書籍 6 參見 7 外部連結 [編輯]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其他解答:
商君,姓公孫名鞅,衛之諸庶孽子。又名衛鞅,及後受獲於、商之封地,始稱商鞅,亦稱之以商君。其人自少喜好刑名之學,學吳起於楚之變法,亦深究早期李悝在魏推行的變法,深閱《法經》。為中庶子,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商鞅才能,病重時向魏惠王薦商鞅,言其「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四而聽之」,魏王默而不語,公叔痤知其不欲用商君,乃屏退左右,勸之不用商鞅,必殺之,無令出境。魏王許諾。公叔痤召商君,言此事,促其急去。商鞅不去,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手!」後公叔死,魏王不用商君,亦不殺,即閑置之。 聞秦孝公初年登位欲強國,修繆公之業。下令求賢,商鞅乃入秦,攜同李悝的《法經》,藉孝公寵臣景監的聯絡三見孝公。初,孝公質商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不聽。孝公向景監發怒,言商君不中用。景監言此與商君,商君應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後五日孝公復見鞅,然而未中旨,景監受孝公責備,亦傳此與商君,商君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再見孝公,孝公雖未用之,然而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商君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於是第四次見孝公,與之詳談良久,公不自知膝已前於席,數日不厭。商鞅亦自評「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衛鞅,欲在秦實行變法,但恐遭天下非議。於是退朝後與三大夫共議.有商鞅、甘龍與杜摯。商鞅力主變法,甘龍與杜摯卻主張復古;商鞅以「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譏笑甘龍等人「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甘龍、杜摯等人則以「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便利因民,而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結果商鞅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許諾變法,任商鞅厲行新政。 秦孝公三年,商鞅實行第一次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規定以軍功作為等級的根據,取消沒有軍功的貴族的特權。獎勵耕織,抑制工商業,打擊游民,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監管,設伍什之長。獎勵告奸,禁止私鬥,以軍功為勇。六年,商鞅始為左庶長,掌握秦國軍政實權。 初,商鞅制法,法已具,恐民不信。於是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移之於北門,能徒者賞十金。民怪,不敢從,於是再加賞金,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敢試,徙之,卒予五十金,以明商君佈法絕不欺假,於是變法遂行。 八年,秦佔魏少梁。十年,商鞅升為大良造,地位相當於相國兼將軍。商鞅率軍攻魏國安邑,魏軍降。十一年,佔領魏國固陽。此時韓國以申不害為相。 十二年,商鞅二度變法。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廢封建,置郡縣,分秦為四十一縣,各縣設令丞等官,管全縣政事,所有言負,均由國君任免。遷都,把國都從雍遷到咸陽。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統一度量行。十四年,秦國初設賦稅制度,推行定期,定額、按人口征收的軍賦;規定一家有二個成年兒子,必須分財分居,否則加倍征稅,以促進生產,提高勞動力。 法令布之於官府,秦民赴國都以言新法不便者,數以千計。此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刑太子,然而太子為君嗣,不可刑,結果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人皆行令,不敢遺。 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人民勇於公戰而快於私鬥,鄉邑大治。初時有秦民言新政不便,後又讚譽其效者。商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於是盡遷之於邊城,以後,再無民敢議令。 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之割鼻之刑。 於是秦國人民烙守新法,秦國在短短十多年間富強起來,十九年,周天子致胙於秦公,諸侯皆賀。至此孝公以「公」稱之,不為「侯」。明年,齊國於馬陵打敗魏軍,孫臏虜魏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又明年,商鞅欲攻魏,說孝公以魏為秦心腹之患,言其獨享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欲孝公藉魏上年大破於齊,伐魏,以東出中原,成帝業。秦孝公以為可行,使商君為將伐魏。 秦侵魏,於是魏國遣公子卬將軍抗之。商鞅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公子卬信以為真,與商鞅會盟而飲。商鞅卻伏兵以襲虜公子卬,同時突襲其軍隊,盡破之。魏惠王連連敗於齊秦,國內府庫空虛,不敢戰,及割西河之地與秦,求和。魏乃去安邑而徙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破魏還秦,孝公封之於、商十五邑,故商鞅號為商君。 此刻商君之權勢已為全國之首,孝公多少亦要顧及商君,而商君之法刻薄寡恩,宗室貴族多怨。趙良見商君,商君欲收之為客,趙良婉拒,言若商君「不非武王(指先王聖賢),則僕清終日正言而無誅。」商君應之:「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葯也。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於是趙良比之於秦繆公書世之賢臣,五羖大夫百里傒。說百里傒雖為楚之鄙人,然繆公舉之於牛口之下,授之以國政;商君則因寵人景監以見孝公,非以名得其位。百里傒相秦施德諸侯,人戎來服,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商君則不以百姓為事,殘傷民以駿刑,積怨畜禍,大舉出軍,外怒內怨,非所以為壽。於是,趙良勸說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尚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岩穴之少,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不從。 五個月後,孝公卒,登基二十四年。惠文王太子駟即位。秦國怨商君者多,太子虔等告商君欲反秦,發吏捕之。商君逃亡,至關下,欲借宿,舍人不知其為商君,曰:「商君之法,收留客人而無驗其身,坐牢。」商君謂然而嘆:「嗟夫!為法之蔽一至此哉!」於是去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帥,言必歸商君於秦.。商君被逼復入秦,往商邑,發邑師以擊鄭國。結果寡不敵眾,死於澠池。 後秦惠王車裂商君於彤,曰:「莫如商君反者!」斬草除根,滅商君之家。|||||我嘗試以年表形式講述自孔子出生至商鞅變法(即春秋後期至戰國中期的歷史) 公元前 事件 551 孔子出生 546 宋國大夫向戍召開第二次弘兵之盟,晉楚兩大強國與其他十多國參加。 541 第三次弘兵之盟在鄭國舉行。 522 楚平王殺害伍子胥父親伍奢及兄長伍尚,伍子胥後來逃亡至吳國。 515 吳國公子光發動政變,派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後自立為吳王,是為吳王闔閭。 506 吳王闔閭、孫武及伍子胥領兵攻楚,攻陷楚都郢,伍子胥將楚平王開棺鞭屍 505 楚臣申包胥哭秦庭,秦哀公派兵援楚,吳軍撤離郢都。 501 孔子被魯定公任為中都宰 498 孔子弟子子路在魯國發動『墮三都』運動。 497 吳越欈李之戰,吳軍大敗,吳王闔閭受傷已死。 496 孔子離開魯國,開始十多年周遊列國。 494 吳王夫差伐越,敗越軍於夫椒,圍越王勾踐於會稽山,勾踐向夫差稱降,與范蠡入吳為奴隸。 491 夫差釋放勾踐返越國。 490 晉國國內公族內閧,智、韓、趙、魏四公族滅范及中行兩族。 487 吳國北伐大敗魯國,盟於泗水之上。 484 孔子結束周遊列國,返回魯國。 吳國大敗齊國;吳王夫差迫伍子胥自殺。 482 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諸侯,稱霸中原,越國乘機進攻吳國國都姑蘇,殺太子友,焚毀姑蘇台。 481 孔子完成修訂《春秋》 479 孔子病故。 473 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468 勾踐將越國國都遷至山東瑯琊,越國霸業至鼎峰 464 勾踐死,越國開始衰落。 455 晉國智族首領智瑤聯同韓魏兩族軍隊圍攻趙族都城晉陽。 453 趙族首領趙無卹成功說服韓魏兩族倒戈,韓趙魏三族攻滅智族,殺智瑤。 443 楚滅蔡,楚國勢力東擴至淮河中游。 403 周威烈王升格韓趙魏三國為侯。三家盡瓜分晉國土地,晉國只餘新絳及曲沃兩城。 391 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 386 周室正式升格田和為齊國國君,姜齊滅亡。 403--371 魏國魏文侯、魏武侯當政,國力冠於七國。 387 魏名將吳起入楚,楚悼王任命他為相,改革楚國。 381 吳起在楚國改革觸怒楚國權貴,結果楚悼王死後被楚國貴族殺害。 376 韓趙魏三國瓜分新絳及曲沃,貶晉君為平民,晉國滅亡。 375 韓滅鄭,並將國都遷往鄭故都新鄭。 359 秦孝公任商鞅為相,商鞅變法開始。 354 齊國圍魏救趙,敗魏師於桂陵。 352 商鞅親領秦軍攻魏,大敗魏軍,陷魏故都安邑 341 齊軍由孫濱領軍再敗魏軍於馬陵,殺魏帥龐涓。 340 商鞅再次親率秦軍攻魏,結果大敗魏軍,俘魏帥公子邛,盡取魏國河西之地。魏在齊秦夾擊下國勢轉衰。|||||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實力最強,有四分下天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小一些的國家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目錄 [隐藏] 1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2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3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4 相關條目 [編輯] 戰國時期的大事記 前403年 - 三家分晉 前386年 - 田氏代齊 前376年 - 晉靜公被廢,晉國滅亡 前356年 - 商鞅變法 前344年 - 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是七雄中第一個稱王的。 前341年 - 齊國大敗魏於馬陵 前333年 - 楚國滅越國 前325年 - 秦惠文王稱王 前316年 - 秦滅蜀巴國 前307年 - 趙武靈王採納胡服騎射 前296年 - 趙武靈王滅中山國 前293年 - 伊闕之戰, 秦擊敗魏韓聯軍 前286年 - 齊滅宋, 宋王偃死亡 前284年 - 樂毅率五國聯軍佔領齊國,殺齊湣王 前278年 - 秦將白起拔楚都郢,楚都遷陳 前260年 - 長平之戰, 秦坑趙降兵四十多萬人 前256年 - 秦滅東周,佔王畿 前247年 - 魏信陵君率魏、趙、韓、楚、燕聯軍敗秦於河外,攻至函谷關 前237年 - 嬴政執政 前230年 - 秦滅韓 前228年 - 秦滅趙 前226年 - 秦攻燕,燕退守遼東 前225年 - 秦滅魏 前223年 - 秦滅楚 前222年 - 秦滅燕 前221年 - 秦滅齊,統一全中國。 請參見戰國歷史年表 [編輯]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秦國 楚國 趙國 韓國 魏國 齊國 燕國 越國 宋國 魯國 鄭國 衛國 莒國 鄒國 周國 東周國 西周國 杞國 蔡國 郯國 任國 滕國 薛國 費國 郳國 曾國 邳國 許國 中山國 仇由國 蜀國 巴國 苴國 楊國 [編輯] 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 商鞅 墨子 韓非 莊子 孟子 孫臏 范雎 荊軻 屈原 李冰 荀子 張儀 公孫衍 蘇秦 呂不韋 李悝 鄒忌 申不害 吳起|||||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實力最強,有四分下天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小一些的國家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E2A5F59BAA12C031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