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bio news-----------最佳解答30分!!!!!!!!!!!!!!!

發問:

吾該要一至兩篇(最好兩篇)有關生物的新聞(最好付圖) (貼題、詳細、付圖者得分)

最佳解答:

【記者蘇美儀報道】泳季剛開始,本港首次在海灘水樣本中發現懷疑霍亂菌。鑑於對泳客有感染霍亂的潛在危險,區域市政署昨午已即時將發現含有懷疑霍亂菌的荃灣海美灣封閉。 有學者認為,近日由於曾下雨,估計可能與附近村屋化糞池的污水排入大海有關。昨日荃灣的麗都灣亦同時出現紅潮,不宜游泳。本報得悉,在海美灣附近所有村屋均沒有接駁污水處理設施,部分經化糞池處理、部分則直接排出大海,海美灣毗鄰的麗都灣昨亦出現紅潮。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昨指出,在海水中發現霍亂菌非常罕見,當局須追查霍亂菌的來源,並留意該泳灘附近泳灘的情況。他認為,由於今次在海水中發現的霍亂菌含量只屬少量,故市民經游泳而感染霍亂的機會很微。環保署發言人指出,在海美灣發現的霍亂菌初步被鑑別為較常見的O1小川型霍亂弧菌,其含量為每公升水中含有兩粒霍亂弧菌。不過,宪生署表示,該署仍需進一步作化驗確認程序。 屬O1小川型弧菌 環保署首席環保主任李志剛昨日回覆記者查問時表示,該署將每天派人到水質一向介乎一般及欠佳的海美灣抽取海水化驗,直至情況滿意後才會考慮重開泳灘。 荃灣海美灣驗出霍亂菌,是本港首次。灘上昨傍晚已貼出封灘告示。冼豪文攝。 他解釋,該署自去年起,每月均會派員到十一個較「污糟」的泳灘抽取海水(見表),化驗其霍亂菌含量,遇有本港市民染上霍亂後,亦會加緊抽驗工序。 環保署近日接獲有人感染霍亂個案後,便在本周一在深井的海美灣、更生灣及麗都灣抽取及膝至腰部的海水作化驗。昨天完成的化驗結果顯示,在海美灣抽取的兩公升海水樣本中,發現每公升含有兩粒O1小川型霍亂菌。李志剛指出,雖然宪生署須進一步確認海水含菌情況,但考慮到霍亂菌可能會感染游泳人士,故經商討後決定於下午封灘。一名昨日中午曾到海美灣鄰近的麗都灣泳灘游泳的十七歲少年王兆亭,對於泳灘海水發現霍亂菌感到震驚,並揚言以後不會再到麗都灣及海美灣游泳。他更稱,倘若回家後有「頭暈身熱」,一定會立刻求診。香港公開大學環境科學課程主管何建宗指出,霍亂菌來自人類糞便,估計今次事件與下雨時,雨水把泳灘附近村屋化糞池的污水沖入大海有關,而霍亂菌較適宜在近岸滋生,因為霍亂菌在深海鹹水况的生命周期會短很多,故他勸喻泳客下雨後二、三天,最好不要到第二或第三級別的泳灘游泳。 改善工程一拖再拖 民主黨臨時區域市政局議員鄺國全及臨區局環境宪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梁廣昌批評,環保署在改善荃灣及深井水質的工程「一拖再拖」,導致該區域一帶海域水質近年每況愈下,鄺國全不諱言:「荃灣、深井沿岸泳灘水質差到不得了,呢幾年簕評級多數係『欠佳』。」區域市政署昨日下午在海美灣鄰近的麗都灣,發現一大片約二十米乘五十米的紅潮,故亦在下午四時二十分掛起紅旗,提醒游泳人士不宜游泳,漁農處亦會抽取海水化驗紅潮會否帶有毒性。 百萬粒菌始能侵害人體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指出,霍亂菌中的O1小川型霍亂及O139型霍亂均會對人體構成影響。以一般身體健康人士而言,要吞下一百萬粒霍亂菌才會令人體出現嘔吐及肚瀉等病徵。如只吞下少量霍亂菌,人體的胃酸可把細菌殺死。醫學會副會長勞永樂亦指出,海水有很大的稀釋作用,游泳人士飲下海水而染上霍亂的機會十分輕微。 來源地:蘋果日報 ——本港新聞24/4/1999 【記者區月媚報道】一向普遍存在於人體腸內的B型鏈球菌,近年併發嚴重罕見病例,瑪麗醫院過去兩年有五名病人不治死亡。其中去年首次發現一名老婦及一名老翁,因染上B型鏈球菌而出現食肉菌併發症,這名老婦已死亡;而九七年時,更發現有一名老翁因該菌入腦引發罕見膿泡,成為本港及全球首宗病例。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接受訪問時表示,現時約有兩成人的腸道內存有B型鏈球菌,除非病人的免疫能力較差,或該菌在其體內出現變異,導致入血或入腦引致併發症,否則對人體影響不大,而盤尼西林抗生素則能有效對抗該菌。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說,只要能及時處方盤尼西林抗生素,便能對抗B型鏈球菌。董立華攝。 瑪院去年有五百宗 黃世賢指出,近年患有B型鏈球菌的個案逐年上升,單是瑪麗醫院去年便發現超過五百宗個案,較九七年的四百多宗上升超過一成(見表)。其中以老人及糖尿病患者染上該菌的個案增加最多。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承認,情況的確有點不尋常,但由於外國的情況亦一樣,他估計原因可能與B型鏈球菌的毒性增強,或人體對該菌的免疫力減低有關。 近年併發罕見病例 黃世賢表示,去年該院發現染上該菌的病人中,便有二十二人入血,其中三人上腦,包括十五名成年人及七名初生嬰兒。而九七年則只發現十四宗入血個案,包括十三名成年人及一名初生嬰兒。以往B型鏈球菌以入骨引發關節炎的併發症較為常見,但黃世賢指出,近年則併發較為罕見及嚴重的病例,例如腦膜炎、心瓣炎及肺炎等,去年更首次發現兩名老人因該菌併發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肉菌)。而過往食肉菌主要是由海水中的弧菌及A型鏈球菌引發。 前年首宗入腦病例 除了罕見的食肉菌病例,九七年該院更首次在一名老翁的腦內發現該菌,並引發罕見膿泡,黃世賢表示,該名老翁入院時情況非常危急,有發燒、頭痛及神志不清等病徵,幸好經電腦掃描發現膿泡時,能即時種菌確定染上的是B型鏈球菌。他謂,經醫生及時處方盤尼西林抗生素治療後,老翁病情才告穩定。由於外國文獻並無有關病例報告,他相信今次是本港及全球首宗病例。 瑪麗醫院近年發現B型鏈球菌個案 年份 成人 兒童 初生嬰兒 總計 98年 441 6 69 516 97年 382 7 66 455 96年 361 0 38 399 95年 313 2 72 387 94年 346 13 32 391 93年 212 6 34 252 92年 211 4 74 289 91年 123 3 20 146 嬰兒老人易染B型鏈球菌 B型鏈球菌共分為九種血清型,包括Ia,Ib,II,III,IV,V,VI,VII, VIII,這種菌多在產婦的產道內發現,故初生嬰兒的眼耳口鼻易受感染。而感染該菌的初生嬰兒中,有八成是染上第III種血清型的B型鏈球菌。而老人、癌症、糖尿病及長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故亦屬高危群,較易染上該菌。例如入腦及入骨便會出現頭痛及關節痛等症狀;現時並無疫苗預防,加上該菌非由接觸傳播,所以只能提醒市民遇有不適,應盡快求醫進行診斷。 來源地:蘋果日報 ——本港新聞6/4/1999

其他解答:

Real Life, Artificial Life(人工智能新世紀) 當我們探討不同的人類文化時,往往發現一個頗予盾的慾望:想以新方法複製生命,矛盾是因為我們早已懂得繁殖,可能這種慾望早已存在,人類深切盼望以不同的方法製造或複製男人或女人。生命的火花從哪裏來?二十世紀視資訊為中類社會的動力,起源是36年數學家圖靈的編纂發明,還有後來者和發明資訊科技的人,更有研究遺傳學兼為生物科學注入活力的人,及用資訊觀點看世界的人,他們都看得出世界由資訊組成,而資訊是世界的中心。這世界觀似乎視世界為一個不斷在換信息的有組織物體,這些信息賦予生物隱藏的個別特徵。成長中植物的成份細胞之間細微的互動配合就成為它的特性,生物學家據此構造電腦模型。這種對信息的看法支配現代生物學。這種由資訊觀點出發的世界觀使人類追求複製的不是整個中,而是其中的要素,還被二十世紀視為最重要的流體──那就是智能。電腦科學家企圖複製人類智能,揭開箇中奧秘,並將它轉移到近乎中腦的機械裏。這樣做因為他們相信智能蘊藏生命和行為的基本奧秘。 人們認為資訊科技和電腦模型可能是複製生物行為最自然的起步點,主要是因為證實數學有弱點,也由於模形而編寫的電腦程式能產生跟生物相似的模式,例如簡單的互動配合產生複雜的行為,電腦最能勝任。為簡單的程式編寫程式並不難,而電腦是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可以把簡單的動作重覆千百萬次,因此電腦顯示出兩個觀察層面,對生物學家來說,所謂與環境相互影響,電腦就可完全反映生物機械化一面,有人更說電腦終有一天能成生物,最早期的人工生命,可能就是有特別程式的電腦。電腦學和遺傳學同在50年代誕生,兩都其基於類似的編纂系統,電腦學把信息轉化為連串的0和1,然後用電流輸進電腦,電流穿過連串的開關觸點,0是關,1是開,生物的一切則賴脫氧核糖核酸 DNA,那是由四基數組成的分子,共同在我們的細胞裏組成種程式,四個基數是A、C、G、T,結合起來形成遺傳因子和染色體。自有生命以來,各生物的變化,是基於每個細胞裏的遺傳因子,這些因子因人而異,它們好比密碼,決定某種生物體的整個形態和行為。這些遺傳因子世代相傳,但期間會出現突變,致影響後代的形態和行為。研究人工生命的重點是在進化和遺傳學的基礎上編製新程式,名為遺傳因子計算法的程式,會自我複製和繁殖,還會多元和突變起來,科學家由此把生命特徵注入電腦。遺傳因子計算法是簡單的電腦機制,可透過互換、操控和重複簡單信息產生簡單的行為。電腦的發展令人驚嘆,經過一千代以後,你會得出一隻近似動物的物體,是當初始料不及的。生物學家會說:這很有趣,它幫我們了解體內各種結構的運作,我們一向視這些運作為理所當然,看見這些動作由機械人做出來或在屏幕顯示出來,我就更明白兩者的關係。因此這些模型不是用來預測而是證實或更改某些生物學原則。 Hugues Bersini, Professor & Co-Director IRIDIA, Universite Libre de Bruselles - Belgium 人工生命確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在多元化的大自然和生物界背後,能否看見潛在秩序和簡單原理?研究人工生命的人認為,大自然來來去去是相同的幾何圖形,出現在自然形態和組織結構裏,生物界好像被同一套隱晦邏輯操縱,無形但郤真實。看看南美杉樹頂的樹葉,是如何排列,又或者看向日葵就會見連串螺旋形有秩序地向各方伸展,這些螺旋形是依據精確的算式排列,這現象怎樣解釋?在某層面上我們了解到這是內在的我組織程序,我們雖不了解全部生物學詳情,但明白到是基本的組織原則,使這井然有序的情況出現。平衡在這類秩序中間的物理體系,正是蘭頓研究人工生命時,根據混亂邊緣這概念入的思想,因此太混亂和太有秩序都不好,但沾到邊緣,或在兩者中間,就是在測世界中最理想的位置。因為遇上事故也能作出敏銳反應,因此由混亂邊緣通過這些轉捩點,然後擺脫出來的概念,跟蘭頓提出的完全一致。生命是由物質的編排產生,生命是非活性物質之中的秩序秩序可能複雜無比,但畢竟有秩序。混亂邊緣是指物理體系中,某種動態的行為規律,這行為不像水晶般完全有規律,也不像氣體般完全沒規則,熱氣體的行為毫無規則,冰的表現則有規律,生物學中複雜的行為似乎兩者有,它有部份的規律性,不完全沒規則,是有規則與沒規則的合體,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所謂同步轉變階段的物理體系中,信息有著極之關鍵的作用,我的假設是由於生命主要依賴信息,所以生命在宇宙中,規則與不規則的交替中產生,人工生命主要是由電腦模擬把生物的操作模式複製出來,螢幕上每一點是一隻虛擬螞蟻,各有各的電腦程序,當這些虛擬機器相遇時,會逐漸形成複雜難料的模式,完全未經事先編定,這類研究是要了解,一組簡單的機器可產甚麼能力,它們集體的能力比個別加起來強,因此當它們接觸其他機器的紀錄時,就會改變自己的狀態、行為,它們因相互聯繫而產的計算級數,是單獨一部機器做不到的。四五十年代的數學界和工程界,流行兩種態度,至今一樣,那些可能是是古老而根深蒂固的思想,跟遠古的文化模式吻合,其中一種可稱為靈性派這觀點主張找生命和肉體的奧秘找到後便把密碼寫下來,不用懷疑自己在做看或看甚麼,這是尋找密碼最單純靈性和出世的一面,這是一種態度。第二種態是抓住物質,回到物質本身,它質疑若不是製造活生生的物件,而這些物件既揭示生命的奧秘又能擺在我們眼前的話,那又何必了解生命和智慧的奧秘? 回到物質即是回到肉體,這是今天製造機械人的目的,製造有自主、回應環境刺激的生物,這些東京研究員製造的小狗,是用來取代寵物的玩具,但還未能完全達到目的。要製造完全自主和適應環境的生物,科學家必須明白肉體智慧的構造,然後才可造出人工有機體,用不同的方法聯繫世界,這有機體由不同專門組件構成,各組件會計算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務,世界各的科學家,都嘗試複製身體各部份的動作。日本?波的科學家在研製視覺系統,它能跟隨物件,辨認人或物,這機械人會調整自己的視線角度,集中在一個細節上,再進行分析。我們打算把佴伊舍這視覺系統,安裝在人形機械人裏,,這機械人有頭、手腳和身體。為甚麼用人形?可以隨意用八爪魚或其他形狀,但我們選擇人形,因我們相信智能或互動聯繫的意義是由人類和人形機械人聯繫產. 這是最有野心的人形機械人 COG ,那是有感知的簡稱,科學家希望有一天 COG看來像人,還像人類一樣敏捷,研究計劃是波士頓的布魯克斯發起,他突出了右覺和人類聯繫的重要,為機械人學重新注入活力,他相信 COG 利用精密的視覺系統來與外界聯繫,會自然地產生智能。像人類眼睛察覺到遠處事物一樣,一個球彈過來,你會迅速轉動眼睛,看看有甚麼,然後憑恐懼追蹤它,並抓著它。COG的聽覺由接連頸部的程式控制,它的頭會轉向聲音來源,COG憑不同組件的配合來學習。腦袋的結構就是這樣,它是個非常分散的系統,內有很多細件,分別經長時間演進,而且獨自運作,它們也不知其他組件存在,各自向小腦發放信息,傳給肌肉,要求產生行為。有時未必能達到,那是因為腦部當時另外受指揮,目前它不知道怎樣移動手臂,它向著視線目標伸出手,然後看見伸錯了位置,於是學習到要改變移動位置慢慢它看見了東西,伸手去拿的動作會越趨準確,嬰兒要幾個月才熟練,COG用幾小時,但沒嬰兒般準確。我夢想製造一個人類級的機械人,它可以像我們般在這世界裏運作,甚至最終比我們運作得更好。 ======================================= 請上: http://home.netvigator.com/~sofei/news.html|||||遼寧發現雙頭生物化石 中國及法國古生物學家近期在遼寧義縣首次發挖出一具白堊紀早期的雙頸雙頭爬行動物化石,估計該「雙頭怪物」生長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東北平原上。此次發現已發表於昨日出版的《英國廣 告 皇家學會》期刊。 距今逾1億年 出土的「雙頭怪物」骨架化石,由頭部至尾部只有7厘米,專家估計是一頭初生的史前爬行動物,外形與現代蜥蜴相近。成年後,其身長可達1米。這次發現首次證明現代爬行類出現的異常生長情,也出現在史前祖先身上。 爬行類動物生長異常 科學界至今發現過400宗蛇類出現「雙頭」異常生長的案例,類似情也出現在蜥蜴、烏龜、鱷魚等現代爬行動物身上。牠們的兩個頭部均有獨立腦袋,並有意識地各自尋找食物。 位於遼西的義縣是史前考古學聖地,80年代以來,出土過大量魚類、昆蟲、爬行類和植物類化石。1993年,當地首次出土史前鳥類化石,其後被定名為聖賢孔子鳥。這些化石對研究地質發展史、古生物及氣候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0D7DAC4E6DF60DF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gzrelv 的頭像
    lgzrelv

    lgzrelv的部落格

    lgzre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